close

  編者按
  政府投入那麼多,為什麼群眾幸福感不強?政府管理越來越細,為什麼群眾滿意度不高?究其原因,一方面,政府的政策執行模式、服務模式更多的是自上而下考慮,往往忽視了群眾真正的需求;另一方面,政府大包大攬、大事小事樣樣管,導致群眾的參與意識、自治意識、公共意識越來越淡薄,政府和群眾之間少了“共振”,也就難以有“共鳴”。
  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組建基礎治理的鄰裡單元,推行“鄰裡自理”,讓社會治理有了源頭活力。鄰裡之間的事誰去辦、怎麼做,由群眾自己說了算。社會治理的主角是老百姓,最終受益的也是老百姓。這一鄰裡制度,為我們開啟了群眾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務的一扇門,即探索創新社會治理,政府應該“放權”給社會,讓多元的社會主體主動參與管理,自下而上最終實現全社會的有效治理。
  上圖 鄰裡志願服務隊為居民提供義診。
  下圖 大學生志願者教老人們學電腦。
  葛重兵攝
  □本報記者丁國鋒
  本報通訊員葛重兵
  近年來,南通市崇川區作為主城區,大量“單位人”成為“社區人”,外來人員構成複雜、人口結構老化、社區社會管理難度加大。特別是一些小區基礎設施老化,群眾抵觸情緒較大,物業公司索性撒手不管,社區管理陷入惡性循環之中。
  “鄰裡之間的事怎麼辦、怎麼做,應該由群眾自己說了算。”2013年,南通市崇川區試行社區管理體制改革,以社區為單位,以0.1到0.6平方公里為半徑、150戶到300戶規模,創新設置社區基礎單元——鄰裡,組織居民開展群眾自治,逐步形成“服務在鄰裡加強、信息在鄰裡暢通、自治在鄰裡提升”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。
  虹橋社區是南通市最大的老小區,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,有居民住宅樓107幢、3143戶,共10068人。這個社區的樓房、設施雖然老舊,但是居民們鍛煉身體、讀書看報,包括法律援助、糾紛調解等十分方便,大家感到自得其樂,和諧安寧。
  “和其他老小區一樣,我們這裡老年人、外地人多,其中50周歲以上的超過70%,算得上是江蘇省最老的城市社區。”虹橋社區黨委副書記王燕介紹,實行鄰裡制度以來,社區以300戶左右為單位,按照“地域相近、樓幢相連、資源相通”原則,將全社區居民分成了惠馨、惠澤、惠學、惠和、惠美等10個鄰裡,實現鄰裡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務。
  “鄰裡理事就是幹事的,走訪串門、熟悉鄰裡、志願服務就是我們的工作,我們身兼著服務、信息、自治三大責任。”虹橋社區惠澤鄰裡的理事周愛林告訴記者,“鄰裡設理事會,由理事長和理事組成。理事、理事長都由鄰裡居民推選出來,一般是每幢樓一名理事,也就是俗稱的樓長。”理事工作可概括為“訪、宣、巡、倡”四部曲,具體包括走訪入戶、宣講告知、樓幢巡視、倡導文明。
  在慧暢鄰裡對面的一幢樓的樓梯口,貼著一個“鄰裡標識”的紅色牌子,從社乾、社工、理事長、理事、樓道長、黨員戶、民警、調解員、保潔員等人的名字和手機號碼都清楚地印在上面,這個紅色牌子每一幢樓都有,過去群眾有事都是跑社區,現在都是直接找理事長或理事。周愛林說:“因為理事長、理事都比較熟悉,有事會直接想到熟悉的人,鄰裡之間也更熟悉了。”
  76歲的虹橋街道惠暢鄰裡理事長孫祝英成功調解了一起鄰裡糾紛,為何派出所難以解決的事到了孫老的鄰裡大廳就能解決?孫老的秘訣就是“安撫和信任”。“功夫在平時,平時經常到居民家走訪,挨家挨戶登記居民信息和困難,自然就產生感情和信任感,協調起來自然得心應手。”孫老介紹。
  “哪個樓道燈壞了,哪邊污水池外溢,居民求助這些小問題,都會通過手機終端反映上去,很快就會有人來解決。”學田街道紫荊花社區黨委書記劉曉麗拿出手機介紹說,每個社工都配備了手機,裡面的“崇川鄰裡管理軟件”包括鄰裡信息、鄰裡服務、鄰裡自治、鄰裡日誌四個板塊。只要把發現的問題錄入鄰裡信息,社區維修部門就能實時看到並組織人員維修。
  5月11日下午,76歲的新中社區勤厚鄰裡理事長薑老在《鄰裡事務處理記錄》上記下當天小區下水道堵塞問題,隨後通知社區志願者便民超市申請下水道疏通,不足一個小時問題就得以解決。
  在開展鄰裡街坊服務的基礎上,崇川區以居民會議、議事協商、民主聽證為主要形式,實行社區民主決策實踐。小區里的事怎麼辦、怎麼做,應該由群眾自己說了算。小事大家辦,大事大家議。崇川區每一個社區,無論是修個下水道,還是調解鄰裡糾紛,在鄰裡大廳就能交辦,公共事務的管理也不再是哪一個人說了算。小區綠化帶改建停車場,舊樓房平改坡等問題,都有居民在議事廳民主商量著辦,政府更多的做好引導、服務,避免了以往吃力不討好的尷尬局面。
  (原標題:“鄰裡自理”:社會治理的創新實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y69rygub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